健体铸魂 以体育人 ——皖西学院积极探索体育教育改革结硕果

一直以来,皖西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体育的重要论述,加快转变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方式,不断开创学校体育教育和群众性体育活动新局面,为推动教育强国、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。

在不久前结束的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,皖西学院捷报频传,田径队获得2枚金牌、3枚银牌、1枚铜牌和其它18个单项前八名;羽毛球队获得丙组女子团体铜牌,女子双打银牌,混合双打、女子单打第四名,男子双打、男子单打第五名;网球队获女子丙组双打二等奖(第四名),女子丙组单打三等奖(第五名)和女子丙组团体三等奖(第五名);男子排球队获得丙组(体育专业组)第七名。

“一分耕耘,一份收获”,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近年来学校坚持“五育并举”和“健康第一”的教育教学理念,不断加强体育学科专业建设,持续深化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,抓实大学生体质测试,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、增强体质、健全人格、锻炼意志,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。

实施俱乐部制课程改革  提升公共体育教学成效

20189月,皖西学院启动公共体育教学改革,探索俱乐部制教学管理模式,在俱乐部课程设置、师资队伍、场地设施、成绩评价、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改革尝试。

坚持以“健康第一”为改革指导思想,将“课内必修+自主选修+素质拓展”课内教学与“课外教学比赛+健康跑+体质测试+课外活动+课余运动竞赛”课外锻炼活动有机融合,构建“课内外一体化”公共体育俱乐部制运行管理模式,在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,提高运动技术技能,培养体育锻炼习惯,传播体育文化,锤炼意志品格,拓展综合素质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。

推行模块化课程设置,开设五大类15个体育俱乐部项目。打破行政班级限制,根据项目组合编班。低年级学生以初级会员身份加入单项俱乐部,课程目标是了解俱乐部基本知识、提高综合身体素质、培养对项目的兴趣爱好,为后期参加高级体育俱乐部打好运动技能基础;高年级学生根据个人能力与兴趣爱好选择注册俱乐部高级会员,教学内容以参加俱乐部的训练、竞赛活动为主。通过完成俱乐部课程,实现大学体育四年全覆盖,丰富学生体育活动,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。

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

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点,以提升竞赛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为抓手,聚焦体育专业内涵建设,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新体系,取得显著成效。2018年体育教育专业顺利通过省级专业评估,并积极推进师范专业二级认证。

我院围绕认证“主线”和“底线”,积极构建“一践行三学会”课程体系,健全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,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。积极与合作单位和地方中小学进行接洽交流对接,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。坚持“反向设计、正向施工”工作思路,明确社会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体育人才,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,从结果出发,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,优化人才培养过程。坚持以比赛为引领,教学与实践为导向,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教学、训练及组织管理能力为基本目标,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突出体能、技能、智能等教学,为学生成长成才打牢基础。

在不断推进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,强化教风、学风建设。指导教师放弃周末、寒暑假等休息时间,坚持科学化、持久化、专业化和梯队化训练,以赛促学、以赛促教、以赛促改,与学生一起克服困难、坚持不懈,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。

重视体质健康测试 提升学生身体素质

充分发挥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、养成锻炼习惯、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,认真组织开展大学生体质测试。

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情况,瞄准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热点和痛点问题,常态化开展校园App健康跑活动。活动引入“步道乐跑”App作为工具软件,采用基于定向越野的趣味打卡模式进行跑步锻炼。学生可自主安排锻炼时间,不受场地限制,无需人工组织,个人跑步信息数据会自动传到终端记录,与体育课成绩挂钩。在进一步丰富体育教育载体、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,培养学生运动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,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,享受运动带来的身心愉悦。

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,在全省高校率先推行大学生“体质全能运动会”,结合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》,将50米跑、立定跳远、坐位体前屈、1000/800米(女)跑、仰卧起坐/引体向上(女)5个单项纳入校综合体育运动会之中,比赛设个人(个人奖同时纳入年度综合测评体育加分项)和团体总分奖,较好地提升了大学生体育锻炼氛围和体质健康水平,初步形成了“学校主导-部门配合-学院管理-班级组织”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多元主体齐抓共治格局。除此之外,学院组织教师围绕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、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等主题积极申报省级和校级质量工程项目,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,有效提升了改革实践中的教学研究含量。

有目的、有计划、有组织的把课外体育锻炼、校外(社会、野外)活动、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,形成课内外、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。除了正常体育课以外,在课余时间,探索构建教师指导、助教负责的师生“互构型”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,丰富学生的“第二课堂”。在教师和场地器材紧缺的情况下每天安排27名教师和415位助教(学生)辅导学生课外锻炼。锻炼内容以身体素质、专项技能为主,锻炼形式由各单项俱乐部负责人每周制定锻炼计划,教师和助教共同组织学生集中开展身体素质和技能锻炼。自活动开展以来,越来越多的学生放下手机回归操场,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也逐年提高,抽测优秀率在全省本科高校中名列前茅。

(文/我院   审核/汪波)